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国家制造业改革的主基调
6月30日,上半年刚刚收官,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一口气释放出国企改革等6个“深改”关键信号。
对于有着当代中国改革“风向标”之称的“中央深改委”,自从2018年3月成立以来,已经密集召开了14次会议,每次会议都为当前时期国计民生各领域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重要事务指明了方向。今年6月份,“深改委”将中国制造业改革的主基调定为“智能制造”,关键词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等同于“机器换人”
什么是智能制造
5月底,李克强在非常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99字阐述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这也是2016年以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5年“标记”智能制造。
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首先是自动化制造的“升级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业4.0”。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一般是指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的重复性劳动,或者代替以往由人执行的精密尖端操作行为,可以通俗理解为“机器换人”。自动化制造不仅仅是出于标准化、高精度工作需要,另一个肇始原因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与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
国家统计局表示,2000年前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公益组织深调预测,到2022年,上述比例将达到14%,中国将由老龄化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人口红利正在削减。各行各业,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逐渐面临青壮劳动力青黄不接的现实课题。

人口红利削减和新业态扩张倒逼制造业奔向工业4.0
举个最现实的问题:在电商(微商)、快递、电子竞技、直播等新业态“降维扩张”的同时,还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愿意回归传统,充当繁重体力、长时间作业的“蓝领工人”?
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线上,“90后”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新生代们热衷的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正在机器轰鸣的制造业悄然生根。
智能制造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发达工业国家共同发起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经过近三十年演变,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对于工业自动化的plc编程控制,智能制造建立在信息大数据基础之上。形象地说,就是给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了“数据大脑”。“数据大脑”依据生产线传感器反馈的海量实时数据,经过工业互联网和企业终端管理系统集中分析与处理,提供最佳或者定制化制造方案。如果说自动化的任务是为了满足标准化批量生产,智能化的目标则是在产品迭代加快、市场需求多元化、批次生产量更小的背景下,提供“限量版”产品的精准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的解决方案。它囊括了时下几乎所有最时髦的技术名词——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 、区块链、ai、虚拟现实、3d打印等等。
这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加高端、更少人为干预的制造方式,也是更彻底的工业自动化。

富士康的核心生产线仍然以训练有序的工人为主
传统行业是否有必要“对轨”
连德国采摘葡萄、荷兰收割郁金香、日本包饺子这样的活儿都能完美被机器替代,还有什么挡得住工业自动化的步伐?
现实仍然有痛点。
8年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低谷,“用工荒”几乎席卷各个角落。“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优势面临尴尬境地,“印度制造”则蠢蠢欲动。
这一年,全球最具规模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富士康立下宏伟愿景,要用6年时间部署100万台机器人,率先实现“黑灯工厂”。8年过后,我们看到,国内号称拥有100余万员工的富士康,真正实现“机器换人”的,只有区区10万个工作岗位。
大洋彼岸的苹果公司总部也在自动化过程中频频遭遇挫折。在付出了巨大的投资成本后,苹果的工程师们发现,对涂胶水、拧螺丝这样特别需要触感操作的程序而言,机器显然不如组装线上训练有素的工人,不是拧过头就是涂太多。反过来,机器人在分段线和特定工作岗位上的效率与精准度则远远超过人类。

3月份,国家发改委等8部位联合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智能矿山
国内另外一家企业更加前卫与大胆。
华为有个“中国政企智能制造业务部”,专门负责啃智能制造这块“骨头”。7月上旬,华为发布智能矿山一揽子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的解决方案,一举打通“采、掘、机、运、通”各个环节,包括陕煤在内的多家矿企迅速向华为抛出橄榄枝。7月下旬,山东黄金集团“官宣”华为,并表示,山 东黄金的目标是通过智能化转型,快速跻身世界十大金矿行列。
作为上游企业,采矿工人的工作寿命更短暂。因此,相较于制造业,矿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更加紧迫。中国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奖”获得者许小年教授对此表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壮大已经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高质量发展既包括企业内部工艺改进、体系化协同、业务流程与组织再造等,也包括企业外部与其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此次,华为发布的智能矿山联合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从企业核心生产环节的智能化辐射到整个煤炭行业,进而重塑市场格局。
这是一盘大棋。
华为对弈这盘大棋的底气来自于5g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正是基于此,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物联网络、自动驾驶等科幻般的事物才有了现实依据。
苹果在自动化改造上遭遇的挫折源于技术瓶颈。7月底,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布了一种前沿技术——神经拟态芯片,有望让机器人拥比人类感知强大1000倍的ai皮肤与触感,未来可以轻松代替人类实施自动化外科手术。触感领域的这一“天花板”即将被打破。
苹果与华为的例子同时带给我们启示,如同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工业革命一样,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便是最传统的行业领域,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也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国内钢企智能制造普遍处于发轫阶段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现状
今年年中,5g技术在国内钢企普遍开花。
6月中旬,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中国移动、华为共同成立“5g创新工作室”,就在生产现场办公。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移动智能网络工程、远程装载机和高清视频回传的具体应用,是广西省首个“5g智慧钢铁”项目。
隔天,宝钢股份湛江钢铁与联通广东分公司签约建设5g工业专网。除了搭建“无线信息高速公路”外,风机在线检测诊断、5g 移动式视频监控、机械臂远程作业、焦炉四大车作业监控等一批5g应用陆续上线使用,目标是实现操作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机器人、设备运维一律远程、服务环节一律上线。
7月初,首钢京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建成中国移动首个“5g 智慧钢铁实训基地”。该基地除了打造安全生产视频回传、无人天车、园区安防多场景应用外,还将探索5g技术在钢铁冶炼领域更多的创新应用,包括ai机器视觉表面质检、运输废钢车辆ai识别、无人料场自动化等5g智能制造场景。
当然,深度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背后,即便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钢企,“智能制造”也仅仅停留在表层或规划阶段,当下更多的只是运用在安全监控、远距离作业、视频回传、无人驾驶等领域。
拉远镜头看一看国外钢企,让无数钢铁人踏破门槛的德国巴登钢厂似乎另有绝技。
今年4月5日,人民日报社下属的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披露了一组数据:德国巴登(bsw)钢厂1号100吨电炉,全废钢冶炼,当日产42炉,冶炼周期34.3分钟,回收率达到91.4,日产钢坯4629吨。
巴登打破了自己的短流程电弧炉炼钢日产记录。

巴登钢铁凭借其卓越的智能制造水平成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短流程炼钢企业
这个创建于1968年、全部员工仅有760人的“小”钢厂,却牢牢占据全欧洲建材市场50%的大份额。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巴登13万平方米的厂区年产能约200万吨,人均钢产量为2435吨/年,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入库平均仅用221分钟。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细节是,巴登钢厂总部760人中,31.2%人员为装备队伍成员。
巴登吸引各路钢铁大咖的先进经验有很多。笔者分析认为,关键在于巴登现任最高决策者的独特观念: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经济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更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如出一辙。
这一观念带领巴登智能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与管理模式跻身世界一流水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登钢铁通过一系列长线技术改造计划,陆续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辅助能源利用技术、工厂物流技术和钢铁环保技术领域实现了智能高效生产,并在标准化操作、智能化设施、整体协调生产流程方面实现了智能化管理。通过长久持续的传统设备改造与管理方式革新,在节约企业综合成本、保持较少投入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观摩者在巴登钢铁会惊讶地看到,虽然主体装备仍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水平,但巴登人却创造出了奇迹般的高效率,并在17年前就已经实现年自动化生产钢材220万吨规模。
今年7月初,南钢首次使用区块链技术与铁矿石巨头实现交易,成为国内率先与大型矿山实现铁矿石美元全流程电子化合作的钢铁企业,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数年前,南钢就已经联手德国巴登集团,共同创建了中德巴登南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基地,并成功运用了测温取样机器人技术。
在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国内钢企正奋起直追。

智能制造绕不开“人”这一主题
智能制造的人才策略
技术领域追赶一流,离不开人才这一先决条件。
年初,国家给智能制造从业人员正式“正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6个新职业信息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赫然在列。有媒体欢呼,国内数百万智能制造从业人员从此有了“职业身份证”。
不久,国家人社部在5月初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人,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尤其缺乏“顶梁柱”型人才。而未来五年,与智能制造息息相关的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总缺口则超过1600万人。
那么,到底是投资机器还是投资人更重要?
德国巴登再一次给出了标准答案。在巴登,普遍奉行这样的威斯尼斯人0907官方网站的人才理念:企业由人和机器组成,必须持续对人投资才能使对机器的投资发挥真正作用。

巴登钢铁集团的“人才经”同样值得借鉴
对人的投资就是对机器的投资,反之亦然。这一观念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智能制造并不简单等同于“机器换人”。就算是采用了尖端的技术设备、所有工作程序也实现了数字化覆盖,谁去决策?谁去管理?谁去操作智能设备?谁去保养维护?
实体企业不能跨界去做科幻作家和幻想家,而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在自动化、智能化背景下,如何挖掘与发挥人的潜力,而不是白白浪费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对人的长线投资:一方面,用机器换掉重复劳作的体力岗位;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实施教育培训战略规划,发现与培养真正对自动化、智能化制造相匹配的人才。否则就可能会跌入新的陷阱——空有先进设备与工厂,却没有真正“懂行”的人。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和获得知识型人才的门槛并不高,知识在企业组织内部传递速率以及最终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才是决定企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这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的起点应该是从上层入手,在流程布局、管理理念、人才准入、在职培养、队伍配置、装备改造、工艺优化、网络配套各穴位打通任督二脉,运用推拿手法持续循次推进。
巴登的智能化改造始于80年代,围绕提高产能、品质与效率下了近40年苦功。 美国在认真分析自己同德国、日本的差距后,同样利用了近40年时间打造产业创新联盟,进而缩短了知识—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大盘”定下后,我们也大可不必焦急。
未来无限可能。变革前夜,传统制造业领袖和从业者应该沉下心来充分审视自己,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停滞不前。在为自身选定创新发展“定海神针”的同时,游刃时代浪潮,玩转成长时间与空间。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部分数据与实例来源于公开报道,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